导语: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其中美国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国内丙烯酸酯产业链条的主要上游原材料是丙烷及原油,其中,2024年从美国进口丙烷占比59.2%。丙烷价格上涨,预期上游原材料的成本压力增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中美互加关税,对丙烯酸及酯进出口影响有限
中国是最大的丙烯酸酯生产国家,再次是美国。丙烯酸丁酯是丙烯酸酯行业中进出口数量最多的产品,以该产品的数量级为例,2020-2025年2月,累计出口到美国数量5713吨,累计从美国进口数量449吨,对于年均产销在190-240万吨的产品来说,进出口影响可忽略不计。所以,从产品供需本身来说,中美互加关税对丙烯酸酯类产品几乎没有直接影响。
互加关税或导致原料面丙烷价高量减,成本增加
丙烯:中美互加关税,原料端影响是多是空?
国内丙烷主要依赖于炼厂副产,体量相对有限,国内PDH装置的原料大多来自于进口丙烷,PDH装置的丙烷需求量在国内丙烷总需求中的占比接近50%,而中国丙烷进口货源又主要来源于北美。2024年美产丙烷进口量1731.59万吨,占国内丙烷总进口量的59.2%,是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较2023年增量40%。
近年来中国丙烷脱氢产能快速增长,依托于产能大、收率高等优势,丙烷脱氢成为丙烯产能扩张的主力军。2024年丙烷脱氢在丙烯总产能中的占比正式跃居首位,至发稿,中国丙烷及混烷装置总产能在2397.5万吨,在中国丙烯总产能中占比达到32.56%。而近年来以PDH为代表的深加工项目蓬勃发展,也促使化工需求对进口丙烷的依赖度增加,导致进口丙烷量不断增长。
由于PDH装置丙烯单套产能较大且开停工波动相对灵活,PDH装置开停工成为决定丙烯供应及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PDH装置利润由盈转亏,PDH行业开工呈现下降趋势,成本压力也导致PDH装置开停工波动增加。尤其在2024年,成本和需求与丙烯价格走势的关联性下降,PDH装置开停工导致的丙烯供应变化成为决定丙烯价格走势的主要影响因素。
PDH装置继续向下游产品延伸,一部分向下游PO发展,一部分向丁辛醇丙烯酸酯类产品发展。在丙烷价格预期上涨的背景下,下游产品盈利水平预期压缩。
丙烯酸酯产业链条盈利空间有限,成本承压
丙烯酸及酯产业链条中,向后一体化主要涉及到正丁醇及丙烯,其中配套丙烯及正丁醇,产能合计181万吨,占行业总产能61%,其中原料端为丙烷脱氢技术的产能合计151万吨,占行业总产能的51%。2024年,从美国进口丙烷的数量占比为59.2%,是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较2023年增量40%。2020年-2024年以来,从美国进口丙烷的数量占比45.9%。丙烷价格预期整体上移的背景下,丙烷脱氢(PDH)制丙烯企业将面临原料价格上涨、加工利润被挤压的局面。此类生产企业在丙烯酸酯产业链覆盖丙烯、正丁醇、辛醇、丙烯酸、精酸、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辛酯、高水性树脂。在多数情况下,具备一体化装置的企业,可以把部分原料成本转嫁到下游或终端产品。从下表2020-2024年的毛利水平来看,丙烯酸酯产业链条内,盈利产品集中在上游正丁醇、辛醇及丙烯酸甲酯,主力产品丙烯酸、丙烯酸丁酯处于亏损状态,小酯类产品如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辛酯处于盈亏线附近徘徊,原料端丙烷上涨的预期下,下游产品可压缩的空间十分有限。

综上所述,中美互征高额关税,对丙烷有直接影响,对丙烯酸酯大概率形成间接式影响。对丙烯酸酯产业链条而言,主力生产企业的原料端成本预期增加,或被迫从中东等地获取高成本的丙烷,导致产业链条内成本承压,利润空间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