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新政下 中国化工行业压力与转型之路


卓创资讯 马英君、贾婷婷 编辑于 2025-04-03 16:39:30
收藏

【导语】2025年4月,美国贸易政策再度升级,从2月对中国商品普遍加征10%关税,3月再加征10%关税,到4月针对电子电器、塑料、机械等行业实施“对等关税”,此举导致中国化工出口面临结构性挑战。塑料和纺织服装等传统领域的综合税率最高达到79%,而汽车产业链则额外加征25%关税,导致全球供应链迅速调整。这一轮政策调整,既考验中国化工行业的抗压能力,也推动其向高端化与全球化转型。

关税新政:分层打击与供应链延伸

美国本轮关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首先,在4月3日,汽车及零部件领域被加征25%的关税,涵盖整车、锂电池、轮胎等关键制品,直接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随后,计划4月9日生效的电子电器与塑料制品行业的“对等关税”,在原有的45%税基础上叠加34%,使综合税率高达79%,影响范围几乎涵盖了中国化工行业的主要产品,包括聚乙烯、聚酯纤维和聚氨酯等关键原料,对中国的化工产品价格竞争力形成了重大打击。

此外,美国还同步强化了“原产地规则”的审查力度,限制中国化工中间品通过第三国加工后再出口至美国,例如,中国生产的PTA(精对苯二甲酸)即便在越南转化为涤纶长丝,仍需按照中国原料比例额外征税。这一措施显然旨在促使跨国公司将产能迁移至墨西哥和印度等地区,重构全球化工供应链布局。

行业影响:成本攀升与市场重构

自2025年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陆续加征关税,尤其是化工原材料产品受到了显著影响。从化工品的应用领域来看,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家具及零件、玩具等行业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量较大。随着中国机电产业升级,5G通信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提升了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同时,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家具、玩具等行业出口美国占比也较高。

具体数据表明,2024年纺织品及鞋帽对美国的出口占比为16.9%,塑料制品为18.7%,家具及零件为24.16%,玩具及相关行业为26.46%。因此,这些终端行业所依赖的化工原材料产品可能也会受到波及,从而影响其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关税压力正沿产业链逐级传导。塑料行业首当其冲,部分产品对美出口税率达79%,这将直接推高中国塑料出口企业的成本,削弱价格竞争力。据海关数据统计,2025年1-2月中国塑料制品出口额同比下降8.3%,此次加征关税,或将导致对美出口额继续下降。同时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加剧,终端需求可能收到抑制,将进一步压缩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

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调整更为深远。中国在全球聚酯纤维产能中占据了约70%以上的份额,但面对较高的关税壁垒,订单加速向东南亚转移。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正加速减少对中国PTA的依赖,转而寻求本土化或多元化供应,中国纺织品原料出口面临结构性挑战。此外,染整助剂等配套化工品的出口受阻,东南亚本土替代技术成熟度提升至80%左右,中国企业在产业链协同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在汽车关联化工品领域,态势也呈现出分化。传统材料如ABS塑料和聚氨酯因关税成本上升,对美出口量显著下滑,部分企业转而通过墨西哥中转出口,而中国在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出口中转渠道也受到关税波及,进一步影响相关化工品出口。在高端领域,如万华化学的耐高温PC/ABS材料凭借其技术优势,对美出口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显示出高附加值产品在当前贸易环境下的较强抗风险能力。

应对策略:全球化产能布局与技术升级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化工企业正采取双轨策略突破困局。一方面,产能布局逐步向“关税友好”地区转移,龙头企业加速推动产能国际化。恒逸石化在文莱启动炼化一体化项目,该地的PX-PTA-聚酯产业链直接服务于欧美市场,也有其他企业在墨西哥建立合资工厂,旨在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关税成本,综合成本预估下降。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化工产业从“产品出海”向“产能出海”的战略转型。

技术突破是另一关键路径。桐昆股份研发的生物基聚酯(PLA纤维)符合国际绿色发展趋势,仅需缴纳10%基准关税,相较于其他传统化纤产品,形成显著的成本优势。同时受益于国际品牌上加速推进可持续供应量建设,2025年一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270%。政府政策层面,《高端化工新材料发展行动计划》持续推动,特种工程塑料与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产业方向得到重点扶持。据预测,2025年中国可降解塑料需求或将突破500万吨,可以替代较多的传统聚乙烯包装膜,为因出口受阻而被挤压的通用塑料产能开辟新市场。

未来展望:压力催化产业升级

当前贸易政策调整本质上是全球供应链主导权的竞争。短期看,中国化工企业需应对订单流失与利润收缩的压力;但长期而言,这种压力正在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从依赖低成本大宗品出口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从单一市场依赖转向全球产能网络布局。当技术创新与全球化运营成为行业常态,中国化工有望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

说明:本文相关数据源自公开信息汇总梳理,由于政策可能存在动态调整,实际情况以官方最新规定及海关执行标准为准,此处数据仅供参考。

 

相关信息